日前,工信部公开征求对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路测与示范应用规范》)(征求意见稿)的意见。据悉,2018年,工信部、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曾印发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路测规范》)通知。此次,为营造更好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环境,共促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,三部门又组织行业机构、重点企业等对其开展了修订。
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
“这两年,工信部推动了许多试点工作。”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室主任张浩表示,“工信部和交通部每年会认定一些地方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,一方面是为吸引更多的汽车企业进行多元化的测试,<
以适应更丰富的场景,加强产品安全性,提高成熟度;另一方面,这些示范区提供参观服务,可以让公众近距离认识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技术,从而更容易接受新产品。”
“除测试技术的功能外,示范区还对无人驾驶出租车、公交车等示范运营项目开展测试。这些示范区的设立,有助于推动行业和社会对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形成共识,进而在汽车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上发挥更多中国智慧。”张浩补充道。据了解,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从2016年只有上海安亭一处,发展到现在全国已有70多个,实现了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基本布局,吸引了更多社会关注,提高了外界对其的认知。
与传统汽车以人为主导、道路行驶基于驾驶者的操控和判断不同,智能网联汽车配备自动驾驶和路况识别等功能,是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,在产品成熟之前需要进行大量测试,积累数据,然后通过算法的持续优化,待产品完善再推向市场。
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大唐高鸿”)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探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,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和技术的发展,并积极参与试点示范活动。大唐高鸿副总经理兼智慧交通事业部总经理毕海洲表示:“2018年《路测规范》发布后,企业和产业界做了许多工作,一方面测试规模得到了快速提升:测试车牌照发放超过400张,车辆测试里程超过200万公里;另一方面长沙、常州等地方政府也对这一领域非常关注,跟进技术研发,出台相关支持政策。在各方的推动下,形成了一个较为优渥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环境。”
新增责任认定是最大亮点
自《路测规范》发布以来,各企业加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,行业态势有了新的变化,对技术也相应提出了许多新的规范要求。
“经过两年的测试经验总结,工信部对相关规范进行了修订,相较于两年前,《路测与示范应用规范》增加了更多细则要求,同时对已有规范进一步完善,实现了从无到有,从有到优的质的迈进。”张浩表示。
张浩向记者详细介绍道:“道路交通责任认证是这次修订最大的亮点之一,这是以前从未涉及的部分。无论是我们之前发布的研究报告,或是在与汽车驾驶员的沟通中,都绕不开这个重要话题。道路交通责任如何认定,也是有关部门和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。政策文件或法律规定中存在责任认定的缺位,不利于技术或行业的发展。只有明确了责任,市场主体才心里更有底,敢于放手去做。企业可以按照认定程序承担责任或规避风险,这就形成了法律的可预见性。”他称,目前监管部门的思路已基本达成一致,认为应当重视责任部分,并且需要集思广益,听听来自行业的意见。
另据记者了解,实现“从无到有”的还有关于汽车网络安全的规范要求,作为用户和市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,《路测与示范应用规范》也新增了相关内容。张浩指出:“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主要涉及信息安全和驾驶安全两部分,不同于美国自动驾驶主要依靠车载计算平台,采取单车智能路线,中国技术路线更多是智能+网联,所以对于系统、网络安全的要求更高。”
而“从有到优”则主要体现为:在测试车辆上,新文件在原来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基础上,增加了清洁车等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的专用车类型;在测试范围方面,从原来的道路向区域范围扩张,增加了机场、港口、园区等多样化的测试场景。毕海洲告诉记者:“此次增加的高速公路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场景。三部门将其纳入测试范围,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改变。下一步,大唐高鸿也将重点布局高速等典型场景,打磨成熟产品方案,致力成为商用典型模板。”
张浩认为:“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,测试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也成为必然,丰富多元的测试场景有利于企业推出更成熟的产品。”在他看来,从2018年的《路测规范》到如今的《路测与示范应用规范》,不仅仅是文件名称的变化,而是对智能网联测试的进一步拓展。“前期的道路测试实际上是示范应用的前置条件,现阶段的测试增加了对市场化和商业模式实际应用的考虑,而不仅仅是简单提高成熟度的试点了。”张浩强调。
需要平衡好安全与发展
《路测与示范应用规范》还在征求意见稿的流程中,但可以肯定的是,此次规范的修订为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更优的测试环境,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迈向商业化的助推作用进一步加强。
毕海洲表示:“在这个时间段,重新修订测试规范是非常及时的,我们的车联网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,现在正从1迈向100。当下企业面临由于技术和政策不匹配,从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,比如网络安全、责任认定等。三部门通过修订原政策将这些问题体系化地做了规范,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和企业的担忧,为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保驾护航。”
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,政策、标准的推出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,比如对进口智能网联车辆的管理,人机互动、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规范仍不完备。对此,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专家表示:“规范可能永远跟不上技术的最新发展,如果规范领先于技术,可能反而成为桎梏,弊大于利。规范的制定要给予技术一定的包容性和试错空间,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度提高,相关的政策和规范要求也要跟进并不断完善,为技术发展指引大的方向,不让技术‘走歪路’。”
张浩也表示:“如何平衡规范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问题,汽车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有关部门在制定规范时会相对偏保守,力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尽量做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。”
毕海洲提出:“我们最关注的是可操作性,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明显在向细化的方向转型,有协同有分工,这些都是进步。但相关规定是否容易落地操作,将成为推动技术推广,进而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步骤。”
“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,业界希望有关部门持续跟进技术进步,关注产业发展,未来能以更短的时间、更细的‘颗粒度’不断完善有关政策和规范,采取更具前瞻性的措施,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市场化。”毕海洲说。